天龙八部1982,天龙八部1
天龙八部最早是哪一部
1982年香港TVB最大的盛事,当属金庸武侠剧《天龙八部》的推出,这部由萧笙执导,梁家仁、汤镇业、黄日华、陈玉莲、黄杏秀、陈复生、石修等主演的金庸剧,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庸剧的开端,同时该剧也成为华语电视史上最早的《天龙八部》版本。

该剧根据金庸同名武侠小说《天龙八部》改编,分为两部分:上集是《六脉神剑》,下集是《虚竹传奇》,讲述了乔峰、段誉和虚竹三个年纪相若,意气相投的结拜兄弟,与慕容博、慕容复父子的颠覆阴谋,交织出意想不到的人生际遇和明争暗斗的故事。
天龙八部最早的版本
1977年香港邵氏电影版。
主演:李修贤、 恬妮、林珍奇
电视版:1982年
监制:萧笙
主演:汤镇业、梁家仁、黄日华、石修、黄杏秀、陈玉莲、陈复生、谢贤。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著名作家金庸的武侠代表作。著于1963年,历时4年创作完成(部分内容曾由倪匡代笔撰写),前后共有三版,并在2005年第三版中经历6稿修订,结局改动较大。
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其故事之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之众多、历史背景之广泛、武侠战役之庞大、想象力之丰富当属“金书”之最。
《天龙八部》为什么叫天龙八部
金庸研究佛学,融入《天龙八部》中,是14部中佛学意味最浓的小说。
原著小说前言《释名》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现截取其中关键段落,欣赏一下:
1、小说开篇第一句话:“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经;
2、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段誉本身信佛,这部书应该是以段誉视角看众生);
3、这部小说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
有很多人分析“八部”分别代表着原著小说中的谁谁谁,“天龙八部”都是“非人”,从小说中每个人物身上都能找到八部中的一些相。
正如“释名”所言,小说借用了“天龙八部”这个词,更直观的意义就是告诉你这是一部蕴含“佛理”的小说。
小说借“玄苦大师”之口说出了佛家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嗔痴贪存在于小说中的方方面面:
《天龙八部》的书名源自于佛教,也可以叫八部天龙,佛教这里的龙不是指我们理解的瑞兽龙,而是指八类神道怪物,也不是指八类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写到:“天龙八部、人与非人”,意思是“非人”,不是人类,所以千万不要混淆。
哪八类?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依据许多大乘佛经的描述,佛陀当年向诸大菩萨、大比丘众讲经说法时,天龙八部也时常前来集会,听佛说法。
所以,金庸取名《天龙八部》的意思也很清楚,用佛教的八类神道怪物比喻小说中的各类江湖人物和各种恩怨情仇世间百态,最后小说大结局发生在少林寺藏经阁,扫地僧用佛法让主要任务放下仇恨,正好与佛教里的八部天龙听佛说法暗合。



大家在读金庸小说的时候,会发现,金庸本人对佛教很是推崇,几乎每本小说都带有佛教的影子。
我小时候对于《天龙八部》电视剧的名字不是很理解,以为是一部电视剧有八部曲呢。
在上了高中之后才明白,原来天龙八部是佛教术语,前后两个词调换过来就是八部天龙。
八部天龙是佛教中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分别也为,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
《天龙八部》小说其实是将八部天龙的命运赋予到了小说中的人物上面。
不过金庸并没有解释清楚这八个人分别是谁,只有通过小说剧情去推断。
其实关于八个人物分别是谁的争论一直都有,只是金庸也没说出来到底谁分析的是正确的。
随着金庸老先生的故去,这一答案怕是永远的成为一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