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朝代,武士朝代
唐玄宗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
有句话说的好,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也是如此,我们首先要来考虑,唐玄宗是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的吗?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新唐书》、《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这几部权威性较高的史书入手,来看看唐玄宗之子肃宗是如何登基的。这几部史书对于当时事件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在那时,玄宗被迫幸蜀,当时的太子也即肃宗随行,行至马嵬之时,当地父老肯请太子留下来讨伐逆贼,在这样的局势之下,玄宗继续西行避贼,太子则率兵留了下来到北边参与战事。当太子率兵到达灵武之时,裴冕、杜鸣渐等大臣进言要求太子即位,太子于多次推辞之后最终接受,在灵武登基,是为肃宗,在这之后,才将消息传到蜀地告之玄宗,玄宗得知消息后才命人将册书送到了灵武。
由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玄宗的逊位、肃宗的上位实际上很大可能并非玄宗的本意,如若玄宗早有“让”出皇位的打算,那么在命肃宗北上讨贼之时就该有所表示,而史书的记载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肃宗即位是一件先斩后奏的事件,肃宗先于灵武登基,此后才派人到蜀地通知玄宗,玄宗无奈之下只能认可,继而帮助肃宗把该走的流程走完。关于这一点,《新唐书》表现地很明确,内称:“癸巳,灵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灵武册称上皇,诏称诰。己亥,上皇临轩册肃宗,命宰臣韦见素、房琯使灵武。”可见,唐玄宗并非于安史之乱后主动册立肃宗的,“让”出皇位一事无从谈起,是一个伪命题。
而肃宗之所以能顺利策划登基,与玄宗在安史之乱后权威的跌落有关,安史之乱的爆发实际上与玄宗晚年的昏庸是密切相关的,耽于享乐、所托非人的玄宗在安史之乱后权力实际上已经被架空,被肃宗取代也只是早晚的问题。
大唐在历经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政企开元后,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终于达到大唐盛世的巅峰。此时唐朝威震四海,使得天下尽皆臣服!但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却在经历了一次叛乱之后,迅速地走向了下坡路。在这次叛乱中唐玄宗李隆基让出皇位,最后郁郁而终,其中缘由听笔者娓娓道来!
年轻时候的玄宗可谓是英明神武,使得盛唐一片繁华。但是到了中年的他就开始宠爱杨贵妃,沉沦酒色,任用宦官不理朝政。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他还沉醉于春宵苦短之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怀中的这个美人即将带给他一份“亡国”的厚礼。在安禄山的大军即将到达长安城的时候,梦中的玄宗这才意识到大难将至。
匆忙中玄宗带着自己宠爱的妃子以及数千禁卫军悄悄的离开了京城逃往四川。直到半个月后,留守在京城中的人才意识到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早已开溜了。一路之上玄宗前所未有的狼狈,让身边的将士们深感羞耻与愤怒。他们将怒火都出在了杨贵妃的身上,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这个女人的话,自己所效忠的那位皇帝不至于如此。而他们也不至于遭受如此之罪。
杨国忠被处死后,玄宗被迫交出杨贵妃,无能为力的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贵妃死去。就这样平息了身边最大的风波,继续踏上了入蜀的道路。而就在他继续艰难地走在蜀中的道路上的时候,他的儿子却称帝了。当玄宗知道儿子继位的消息的时候,他已经到达了成都。那个时候,在天下将士们的帮助下肃宗已经将叛乱渐渐的平息了。而玄宗也不再逃亡身边并无危险,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对儿子称帝的事情表示反对。
原因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首先他并没有选择,自己在没有通知百官群臣的情况下,带领一众近臣侍卫逃出京城。当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事实上就已经放弃了皇位。而儿子继位不只将自己剩下的烂摊子给稳住了,并且逐渐的镇压了叛军,所以说没有选择只能认命。
其次他的经历告诉他,唐朝现在已经经不起任何变动了。玄宗年轻的时候,唐朝就处在风雨飘摇当中,武后乱政唐朝经历了无数的血雨腥风,而从这血雨腥风中走出来的李隆基深深地知道,现在掀起政变会给本就摇摇欲坠的唐朝带来很大的变数,更何况外面还有一个安禄山虎视眈眈。
再有便是他那年迈的身体了,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玄宗已经高达72岁了,纵观中国的历史长河能够活到这个岁数的帝王还真的不多了。所以72岁的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已经能够稳定一切的时候,他便选择了放手。
最后一点就是他的自信心已经被毁灭,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候的锐气。年轻时他无所不能,在他的统治下唐朝迎来了几百年来的巅峰,那是多么的繁荣。而此时一个小小的安禄山就将大唐搅得混乱不堪,而自己也被这根棍子从京城中搅了出来,对于一生拥有无数辉煌政绩的玄宗来说,这怎么可能不是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争夺皇位实在是失去了信心。
综上所诉,唐肃宗即位已成事实,安史之乱渐渐平息,年迈的玄宗也没有了再夺皇位了决心和理由,这样坦然接受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一个觊觎皇位已久的太子,一个谋划缜密的政变,一场激愤已久的行动。一场蒙蔽皇帝的计划。最终让登基四十余载的唐玄宗退位。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英明神武半世的李隆基最终还是退位,向儿子代宗服软。大唐荣耀与盛世就此彻底落下帷幕。
唐玄宗一手把大唐推向了繁华的巅峰,同样又一手把唐朝打推向深渊,只能怨唐玄宗死的太晚,如果死于开元盛世,必是一代明君。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各种矛盾总激化。李隆基为人寡恩。当年能够一连诛杀三个儿子,足见在皇权问题上的独断专行,不容置疑。李亨当太子的时候,更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而宰相杨国忠因为太子不是其所立为由,对太子诸般打压,意图让李隆基废掉李亨,另立太子。而李隆基出于宰相和太子的相互制衡,也乐见于此。但就此导致太子李亨和杨国忠势同水火。朝堂之上也是百官对立。无视安禄做大。
当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名义起兵造反。就用了一个月就攻克洛阳。潼关失手。年近古稀之年的李隆基已经没有了当年诛杀太平公主的魄力。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一干人等前往成都。但在刚刚离开长安一百多里的时候禁军兵哗变。诛杀杨国忠满门,进而逼迫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唐玄宗被逼无奈赐死杨贵妃,这就是马嵬坡之变。随即李亨在灵武继位。唐玄宗彻底失去权力掌控。
马嵬坡的事情,看似仓促。实则是有预谋的,幕后黑手就是太子李亨与部分朝臣。安史之乱是唐玄宗一手造成,已经是威信丧失。此时如果李亨能够鼓动禁军哗变,诛杀杨国忠可以提高政治威望,也易于李亨自己掌控军队。而一些太子死党也知道这是李亨登基的最大机遇和时机。利用禁军对杨国忠的不满。联合了所有的反对派共同,‘’导演‘’了这次军事政变,而杨贵妃的死,则是进一步打击唐玄宗的威望。你唐玄宗即既无法控制军队,也无法掌控朝局。更无法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让唐玄宗彻底丧失权威是李亨的必然行为。
而此时唐玄宗知道不知道幕后黑手已经不重要了,。执载天下四十年他,比谁都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已经永远失去了,要杨贵妃去死,就是让他失去最后的一丝威严。皇帝的威信荡然无存,如果自己不答应。自己完全有可能就此丧命。唐玄宗深知,自己已经是极度危险了。他只有答应,为了活命。其他就不重要了。至于皇位的让出也是必然的,早晚而已,从马嵬坡兵变那一刻起,唐玄宗就已经不是皇帝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由盛转衰,玄宗时期节度使拥有很大实力,表面看似歌舞升平其实早就暗藏杀机,安禄山一胡人骗得玄宗信任,认杨贵妃为干妈,李林甫排斥异己任用胡人,以为好调遣封安禄山俩镇节度使,致使首都空虚边塞兵强马壮实力强盛,埋下祸根,安禄山野心勃勃,利用杨国忠与李林甫的矛盾作乱,一个是为了私利,一个是废物,玄宗晚年又不思进取,太子李亨敢怒不敢言,哥舒翰丢了潼关叛变了安禄山,致使无险可守,其实也是被李、杨逼迫,玄宗昏晕导致长安失守,一路逃窜,去往成都半路,士兵们再也压不住怒火,造成这种局面把气发泄到杨国忠和杨贵妃身上,玄宗此时此刻已经保护不了杨国忠兄妹了,其实我觉得责任都在玄宗身上,可惜哥俩当了替罪羊,玄宗威信扫地所以只能让肃宗收拾烂摊子,自己当太上皇了!也是无奈之举。
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没有让出皇位,在太子灵武称帝后也没有让出。直到太子部队收复两京,巨大的功劳与威望让唐玄宗不得不让出权力,乖乖做太上皇。
1、安史之乱与皇威、中央权威下降
开元盛世的时候,唐朝经济繁荣、军力强盛,唐玄宗的威望特别高。虽然有杀儿子、娶儿媳等行为,都没法影响他的威望。
但“渔阳鼙鼓动起来”,安史之乱爆发后,来自幽云的骑兵迅速的踏遍华北进入中原,洛阳丢了,天命自然受到影响;潼关决战失败,唐玄宗在长安仓促东逃,权威自然受到影响。
在长安出逃的路上,玄宗准备宗室出镇,以代替军将担任各地统帅。《命三王制》就在此时下发。
(安史之乱)
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仍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访都大使;
永王李璘担任山南东路、黔中与江南西路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江陵大都督;
盛王李琦担任广陵大都督,统领江南东路、淮南、河南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
丰王李珙担任武威大都督,统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
到这时候玄宗皇帝威望下降,中央权威下降,但玄宗还能掌握局面,所以定了诸王出镇的计划,并没有退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