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水浒武松 qq水浒武松最强阵容
历史上有武松这个人物吗?还是《水浒传》中施耐庵编出来的
有人说,武松是孙悟空转世投胎的,细细一想,二人竟有诸多相似之处。
武松是武行者,孙悟空是孙行者;武松打死老虎,孙悟空降服龙王三太子;武松头戴铁界箍,孙悟空头戴紧箍;武松醉卧快活林,孙悟空醉卧天宫;武松二龙山卧草,孙悟空花果山称王;武松被大黄狗咬,孙悟空被哮天犬追的满天跑。

可是,吴承恩生于明朝后期,而施耐庵生于明朝初年,所以说孙悟空不可能是武松的原型,反倒是武松有可能是孙悟空的原型。
武松和悟空,就连发音都极为相似,说不定吴承恩看了《水浒传》之后,脑洞大开,就依照武松创造了悟空,也未可知。
那么,武松有没有原型呢?
有的!
坊间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张士诚的手下卞元亨,此人是施耐庵的表弟,后来一起投靠了张士诚,施耐庵成了参谋,而卞元亨成了大将。
卞元亨不仅体型高大,虎背熊腰,而且奇大无比,曾经用脚踢死了一只猛虎。
什么老虎如此不堪?居然撑不住一脚。只能说这只老虎点太背,它被卞元亨踢中了睾丸,直接踢爆了,流血过多而亡。

事实上,张士诚许多属下与《水浒传》中的人物很相似,如贩私盐的童威、童猛,矮脚虎王英等等。
历史上没有关于武松此人的记载,这个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杜撰的产物,但是他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是取材自现实社会综合而成的人物形象。
武松是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打虎英雄,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其戏份颇多。但是历史上并没有武松此人的记载,“梁山好汉”在历史上的记载仅有简短的几句话,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叛贼”攻略周边郡县,“为害一方”,大意如此。历史上不仅没有武松,也没有所谓的一百零八将,这些人物绝大多数都是文学作品杜撰。

(不客气地说一句:武松是虚构的,但西门庆这样的人却多的很)
但是,文学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武松也不例外。
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就有已经有了蓝本,元代的《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等作品中,就已经有了武松的身影。
元杂剧中也有武松打虎,杀嫂报仇的戏码。
至于武松的历史原型,有人认为是源自宋代一个叫武松的“提辖”,此人曾刺杀奸臣蔡京之子,他是杭州人,现在的杭州还有武松墓,其来源就是在这里。
武松打虎的故事多半是取自民间关于“打虎英雄”的传说,中国古代有不少历史记载中都描写了英雄人物“手格猛兽”,小说作者将武松塑造成打虎英雄,符合了当时基层百姓对于英雄人物的向往。

《水浒传》大红大紫之后,武松的形象被一些“同人作品”引用,比如《荡寇志》《水浒后传》《金瓶梅》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是沿用了《水浒传》的情节设定,有的则进行了再加工,比如《荡寇志》就将武松的结局设定为大战群雄而死。
武松这个人物形象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已经具备“符号”意义,它是集合了众多现实人物形象的产物,栩栩如生,为人津津乐道(老不看三国)。
武松是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因在家排行老二,又被人称作武二郎,武松民间影响力在水浒传的众好汉中,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其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景阳冈连喝十八碗,三碗不过岗,醉酒打死白额吊睛猛虎,为兄长报仇杀死了著名的奸夫淫妇潘金莲和西门庆,被刺配孟州结识了金眼彪施恩,快活林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杀了张督监,二龙山落草,三山聚会打青州,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英雄排座次,位列三十六天罡天伤星第十四位,十大歩军头领之一,梁山归顺朝廷后,武松在征方腊的战斗里,不幸被飞刀所伤痛失左臂,后在杭州六和寺颐养天年,八十岁去世,被封为清忠祖师,在梁山众好汉里也算是得了善终。原作者施耐庵老先生,又是怎么塑造出武松这个英雄人物的呢,据专家研究,元·无名氏《大宋宣和遗事》中,武松已是宋江部下三十六员头领之一。在宋元时期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如此写道,行者武松,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以上这两部文学作品都被认为是《水浒传》的雏形或蓝本。也有研究者认为,《水浒传》中武松的蓝本取材自元末张士诚起义的部将卞元亨,武松景阳岗打虎的故事即是来自卞元亨打虎的事迹,另有杭州武松墓,是宋代杭州有一名叫武松的提辖,曾刺杀蔡京之子未遂,被获遭擒后死于狱中,或许施耐庵老先生就是依据这些民间的文本故事和传说,塑造出这么一位快意恩仇,有血有肉的梁山好汉。
历史上有武松这个人物吗?答案是:历史上有其人而没有其人物。
众所周知,人和人物概念不同。特别是在文化领域,往往把实际存在的人通过塑造修饰后达到某种人物形象。人物即角色,通过具体元素向他人所展示的有关此人物性格、内质等抽象元素在他人内心中的具体反映。人物有旁人的主观成分,也有特定的客观成分,可以说它是主观元素和客观元素的集合体。《许浒传》里面描述的武松,便是一个典型的人物,现实中的武松其人,与小说中的武松大相径庭。
所以说历史上没有武松这么一个神奇的人物,但确有其真实的人存在。